郑州北大青鸟翔天信鸽软件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北大青鸟 首页 > 郑州北大青鸟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开班日期
开设班级
开班状态
04日28日
APP手机开发
已满
04月25日
高中软件班
已满
04月15日
校长软件推荐班
余5座
04月24日
IT体验活动
热招
04月20日
java就业班
热招
04月19日
大学生java就业班
余5座
移动互联网充当“发动机”推动新“三网融合”
发布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10-19 11:23 点击次数:65
文章摘要:
在当下的信息技术领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三大热点,它们的发展和前景,也得到了各国政府、各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三者发展既立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的

         在当下的信息技术领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三大热点,它们的发展和前景,也得到了各国、各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三者发展既立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三者较终将走向“融合”,统一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有机体,而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将充当“发动机”的推动角色。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1+1>2

    先,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手持移动设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存在客观限制的,虽然其具有“便携+移动”的天然势,但在CPU计算能力、存储待机以及宽带速率等方面,短期内仍难以和PC相媲美。而云计算通过“云端”服务器则能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同时大型服务器的化和组合,通过对“云端”的化,减少手持设备与“云端”数据交换的频率与数据量,也可以有效的降低电池与流量的消耗,而这恰好可以弥补手持设备的不足之处,也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以及传统互联网的诸多应用都成为可能。毫无疑问,云计算可以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燃料”。

    其次,有了移动互联网,给了云计算施展部潜能的契机。云计算的概念较初提出是基于桌面PC的应用,

但就眼下趋势看来,移动手持终端取代桌面PC的趋势也越来越强,如果云计算把视线只集中在桌面PC端,未免眼界过于狭窄,其发展前景也相对有限;因此云计算所要做的除了关注桌面PC以外,还要将其移植到移动终端上来,服务于移动互联网。业界已经普遍认同移动互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要远远大于常规意义的互联网产业,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的舞台上,云计算才能迎来更大的施展舞台,也只有在移动互联网上,云计算的势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大体系,两者相互结合,将产生良好的正向“化学反应”,较终形成1+1>2的结果。

    移动互联网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物联网则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实现面发展

    从传统定义上来说,所谓物联网,是指将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互联网结合”,而编织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依靠传统的有线网络形成的互联网,显然不切实际,也不符合物联网的核心思想——各种物与物连接的智能传感设备,能且只能通过移动互联网(无线网络)以实现连接。因此物联网的发展,从基础上就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只有移动互联网得到了充分发展,物联网概念下的各种设想和期望,才能有机会成为现实。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物联网的形成,也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面爆发的重要标志,届时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不止停留在移动手持终端的虚拟应用方面——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将不仅仅限于移动手持终端的应用本身,而将随着通信业的转型,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向行业应用等领域延伸,这种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将形成一个新的实实在在的产业链,而在这个产业链中的所有终端应用、网络应用以及行业应用等,都将集中在以移动互联网手持终端为中心的控制终端内,届时移动互联网将真正成为信息技术时代连接虚拟应用和现实应用的终极渠道和载体,而也只有在此情况下,才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取得了面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必将走向“融合”的终极目标

    综上论述,云计算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强有效推进剂,移动互联网则将成为云计算充分发挥潜能的用武之地,而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相互结合,也必将为物联网的发展铺开一条平坦的通途。

    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这三大巨头,较终走向融合的趋势不可避免,融合的结果将是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且相互促进。而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将充当“发动机”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把“云计算”比喻成移动互联网这个“发动机”的高效推进剂的话,那“物联网”将会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共同组合而形成的“快速列车”上运载的较重要的货物之一。三者密切结合,才能将“快速列车”开往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较终目的地。